第二百七十章 看似外表光鲜,实则赔本赚吆喝
生而为人,皆为韭菜。 只要人有欲望,那商家必定会举起收割之镰。 虽然《泰坦尼克号》席卷了整个票房市场,将九七年圣诞档的竞争对手碾个粉碎,让无数观众在悲痛欲绝的同时,主动贡献出自己的钱包,但这并不意味着,民众兜里就没钱了。 《泰坦尼克号》的确成为了社会话题,观影群体涵盖甚广,但愿意为之倾尽家财的,那可是少之又少,刷上十几遍的,都是骨灰粉丝,可除此之外,其余家伙撑死也就是看上一到两遍,如此一来,如何顶着压力,从这些人手中赚取利润,便成为了商家的首要目标。 首先被盯上的,便是孩子,因为他们的钱最好挣。 一月二十三日,《纽约时报》抢先发表了对《哈利-波特》的‘客观’评论。 一月二十五日,乔治-卢卡斯接受fox采访,讲述内心担忧。 一月二十七日,闯入《福克斯》全球富豪榜前一百的大卫-奥尔森叙说生活无奈。 一月二十九日,史蒂文-斯皮尔伯格在接受cbs的采访时,表示自己想拍《哈利-波特》。 从表面上来看,四次轰炸都没有精准的命中目标。 因为八至十二岁的孩子,根本就不会去看《纽约时报》,他们不知道谁是卢卡斯,谁是奥尔森,谁又是斯皮尔伯格,但不要紧,他们的家长知道就行了。 《小鬼当家》之后,阿美利加就没有正儿八经的出过一个孩子王,再加上过去的一个月里,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合家欢庆成为了年轻人们的恋爱季,最有消费潜力的孩子们受到了冷落,所以当《哈利-波特》进行售卖预热时,对孩子们有补偿心理的家长们,便将这一消息悄然透露,而当第一个孩子拿到书籍之后,魔法,便轻易的叩开了他们的小小世界。 首日,不知道《哈利-波特》作者是谁的民众们买了六万本书。 首周,《哈利-波特》的销量就已经破了五十万。 陆续补货的同时,《哈利-波特》这个开山怪,显示出了自己的威力。 《哈利-波特》之前,有几个孩子见过以自身年龄为参照的魔法主角? 像《星球大战》、《侏罗纪公园》一样,《哈利-波特》的核心卖点,便是第一,它第一次向孩子们塑造了一个魔法世界,向孩子们贩卖着其中的幻想与美好。 当孩子天真的向父母询问,魔法世界是否真的存在,那个大难不死的男孩真的是巫师吗时,《哈利-波特》就已经成功了。 而它接下来要做的,便是接棒罗兰-艾伦,陪着一代人,慢慢成长。 当然了,书卖的那么快,和孩子们之间的攀比心理也有关系。 市面上最火的儿童书籍,同学有了我没有,那不就是跌份吗? 在抢购的同时,书籍登上了畅销书榜的第一名。 在这个时候,全班只有我有,那我就是整个班上,最亮的崽! 只要父母买得起,销量就会刷刷升! 第二个被商家盯上的,便是年轻男性。 《泰坦尼克号》毕竟是罗兰-艾伦主演的电影,曝光度方面,无人能及。 即便很多喜欢他的男性粉丝并不喜欢《泰坦尼克号》,但不要紧,商家可以对症下药嘛! 在和索尼达成冲奥协议后,趁热捞一笔的想法,便顺理成章的出现了。 用半个月的时间,赶制出《蜘蛛侠》电影原画册,在罗兰热度最高的时候,全部放出。 五十万本普通版,二十万册典藏版,三周时间,全部卖空,千万利润,直接到手。 这已经不叫抢钱了,这叫白捡!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被商家盯上的,便是中年男性。 不是中年女性没市场,而是中年女性会把钱花在《泰坦尼克号》和《哈利-波特》上。 前者为了自己,后者则为了孩子。 如此一来,作为罗兰-艾伦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敌人,能代表一代人的《星球大战》在热度暴涨的同时,也对韭菜们,举起了收割之镰。 恰巧九七年又是《星球大战》上映以来的第二十周年,在这样的一个时日里,罗兰驾着《泰坦尼克号》向之发出挑战,那二十周年纪念版的周边,不就是随便卖吗? 当老子的喜欢《星球大战》,当儿子女儿的喜欢罗兰-艾伦,在相互对立的情况下,二十年前那些为了卢克-天行者而癫狂的家伙们,自然会掏钱买单。 不为其他,就为维护自己心中的天下第一。 虽然很多人不会再像当年那样痴迷而疯狂,但是,商家可以提高单价嘛…… 就像猪场和鹅厂实现精准分流一样。 对于现流行的,那就走量,让一万个人每人消费一块钱。 对于追怀旧的,那就走质,让一个人为信仰充值一万块。 资本从来就没有节操,又或者说,就连乔治-卢卡斯自己,都在想着捞钱。 当年《星球大战》大获成功后,乔治-卢卡斯便搞出了一个捞钱用的《星战假日特别版》,七八年十月写出剧本,十二月十七日就已经在电视台播出了,两个小时的节目,粗制滥造,以至于多年以来,这个节目都被评为电视史上最糟糕的两个小时,没有之一。 随着口碑的崩毁,一众主演和导演都将其视为耻辱,就像史蒂文-斯皮尔伯格弄毁了《外星人e.t.》这个游戏一样,在发现自己的利来源于名后,搞砸了一切的他们,才会后悔。 不过现在,他们倒是没有心理压力,因为用名变现的,是罗兰-艾伦啊! ………… “只可惜,这应该是我们最后一次与演员身份的他合作了。” 在《泰坦尼克号》上映两个多月后,全球票房也来到了十三个亿,虽然破了《侏罗纪公园》的记录,成为了新的影史票房第一,但大书特书的声浪,并未出现。 所有的一切仿佛是水到渠成,甭管是圈内还是圈外,人们在听到这个消息时,脑子里都会出现理所应当的概念——罗兰破纪录当属常态,不破纪录,才是意外。 可当这种想法出现时,便意味着公众已经对罗兰产生疲惫感了。 “现在的民众已经觉得他是个传奇了。” 在福克斯的会议室里,市场部经理拿着最新的调研报告侃侃而谈,“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,罗兰-艾伦将会永远的活在九十年代,生活在他们的记忆背景里,成为他们一段可以不断回忆的美好过往,因为就连民众也不知道自己该期待些什么了。” “票房记录?” “抱歉,影史票房一二三,便是《泰坦尼克号》、《侏罗纪公园》、《蜘蛛侠》。” “奖项?” “这是我们和其余五家都在干的事情。” “等这所有的一切全部发生,《蜘蛛侠2、3》就是他最后该填的坑,当情怀都卖完之后,他就担不起百分之十八的全球票房分成了,因为民众对他的新鲜感,也将消耗殆尽。” 当《泰坦尼克号》的第一期票房分成下来时,福克斯便召开了内部会议,商讨罗兰-艾伦的个人价值,别看外面势头很猛,但罗兰在票房上的回报率,则是断崖下跌。 由于罗兰和卡车司机没有拿固定片酬,所以整部电影的制片费用其实没有到达两个亿,而是止步在一点九,但全球宣发费用,却高达一点六,这么一看,总成本,就有三点五了。 目前票房十三亿,罗兰个人拿走的百分之十八就是二点三四亿,而福克斯拿到手的票房分账也就六点二四亿,在扣除罗兰的票房分成和总成本后,福克斯只赚了四千万…… 在瞧见这个数字时,福克斯其实是懵哔的。 九五年立项注资,九六年正式开拍,九七年全球宣发,前前后后投入三点五个亿,第一批分账算完之后,特码的才赚了四千万? 虽然一部大片,票房只占总营收的百分之二十左右,而像《泰坦尼克号》这种情况,票房方面最终还是会上亿的,但和罗兰之前那种恐怖的回报率相比,现在投他,已经不划算了。 因为罗兰太贵了,而他参演的电影,制片成本也是水涨船高。 好莱坞为什么会折腾出千万俱乐部这个概念? 不就是为了要扼制演员那疯狂膨胀的片酬吗? 正因如此,什么一千万b-list,两千万a-list,两千万 票房分成a list的阶梯概念,便应运而生,但问题是,罗兰在《侏罗纪公园》之后,就没拿过固定片酬了。 什么20/20? 直接百分之十八的全球票房分成,我不占你制片成本一分钱! 表面来看,这是和制片方风险共担,但连续分了几部之后,制片方就差没开口骂娘了。 一部电影拿走一两个亿,这实在是太贵了,贵的他们根本就不愿承受。 再加上民众对罗兰所创造而出的成绩愈发的习以为常,继续合作的概率,无限趋于为零。 至于让罗兰降低票房分成? 噢,别开玩笑了好么…… 若罗兰只是一个普通人,那制片方已经在琢磨这些事情了,但他的背后,有个圈内唯一一个自己给自己开片酬的老师啊!罗兰的高片酬就是被斯皮尔伯格的《侏罗纪公园》给带出来的,和这种家伙谈降低分成,那还不如塞钱过去让他们继续拍呢! “所以,母公司新闻集团的意思是,好聚好散。” 福克斯主席在听完了市场调研报告后,将母公司集团董事长亲自签署的文件内容说了出来,“从目前的票房走势来看,《泰坦尼克号》整部电影最多给我们带来一到两个亿的净收益,和总成本三点五个亿相比,回报率的确有些低,但高投入搞票房的风险被罗兰给压下去了,虽然利润不符合预期,但毕竟没像《未来水世界》那样赔个精光。” “更何况,按照我们和罗兰达成的协议,后续的影碟收入,电影周边,将会卖的很好,虽然大家以后可能不会在合作了,但唾手可得的利益,我们还是要攥取的。” “而且,吸干他的粉丝钱包,本来就是我们大家都认同的做法。” “所以,这种文件也就我们内部看看,别流传出去了。” “让电台按照之前计划发布宣传稿吧,将罗兰拿奥斯卡是众望所归的说法,传递出去。” ………… 和发现了自己是在赔本赚吆喝,但却庆幸《泰坦尼克号》不是《未来水世界》的福克斯相比,瞧见《哈利-波特》能够代表未来的时代华纳可就兴奋多了。 首周五十万册,这种销售量简直惊人! “太难以置信了!” “谁都没有想到,憋闷了一整个圣诞节的孩子们,竟然会爆发出如此强大的购买力!” 华纳的会议室里,一堆人看着来自第三方调研机构统计出来的销售数据喜不自胜。 虽然他们明白,《哈利-波特》的成功与各方大佬的背书有着很大的关系,首周五十万的销量,有一半以上是冲着改编电影的消息去的,但在成功这个结果面前,手段并不重要。 《哈利-波特》吃了多少宣传红利,这和民众有啥关系? 只要在看过宣传之后,民众愿意掏钱购买,并且觉得不错,这就够了。 就像乔布斯所说的一样,‘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直至你展现出来。’ 宣传就是一个展现产品的过程,而顾客的购买,便是想要的体现。 正因如此,在得知首周五十万册并没有太大的水分,三周的时候加印了一百万册,并且在半个月之内销售一空后,华纳便对整个影视化的项目,充满了信心。 “按照约定,《哈利-波特》这个项目会在奥斯卡之后开启。” “现在,罗兰艾伦向我们展现了他的诚意,那我们也要给予相应的回应。” “fox那边最近肯定会给罗兰造势,我们直接用转发他们的新闻就行。” “他要的不就是众望所归吗?我们就帮他造一个众望所归就行了。” 而在福克斯率先发力,华纳紧随其后时,早就做好准备的另外四家,也提枪上马。 一时间,同一个标题,被有限电视网和纸质媒体,强行嵌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—— 【杰克-道森,罗兰-艾伦商业征途中的完美形象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