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书屋 - 玄幻小说 - 走进不科学在线阅读 - 第92节

第92节

    “是要送水去主房,但不用提桶过去呀。”

    徐云:

    “????”

    眼见徐云一脸茫然,小三儿摆了摆手:

    “害,这事儿说起来麻烦,你等会儿就知道啦,先把桶放下吧。”

    徐云见状只好放下木桶,不明所以的跟着小三儿在水井边找了个位置坐下,带着一丝好奇等了起来。

    小半刻钟后。

    水井所在庭院的入口处,出现了一道年轻女子的身影。

    来人双鬟发髻,由蓝色丝带绑着,发丝柔亮顺滑,服服帖帖的披在肩上。

    身着淡绿色的长裙,袖口上绣着淡蓝色的牡丹,银丝线勾出了几片祥云,圆圆的小脸衬着秀气的五官,看起来相当讨巧。

    见到此人出现,小三儿连忙带着徐云起身:

    “月莲姐好。”

    徐云也跟着微微低头,心中则闪过一丝了然:

    月莲,看来这位就是f4组合中的那位大丫鬟了。

    月莲闻言,很是熟稔的朝小三儿笑了笑:

    “三哥儿好呀,今天气色不错嘛,看来昨日蹴鞠定是压胜了?”

    小三儿嘿嘿挠了挠脑袋,有些不好意思道:

    “海丰学宫先丢三球,未曾想一刻钟内便尽数追了回来,搏点时又大获全胜,侥幸赚了五七十文,能多买个猪肘子吃了。”

    月莲见说一边笑一边点头,目光有些好奇的扫过徐云。

    随后不知想到了什么,眼中闪过一丝怜惜。

    徐云:“????”

    为啥每个人都拿这种目光看着我啊?

    随后月莲神色一正,对小三儿道:

    “好了,三哥儿,正事要紧,咱们现在就开始吧。”

    “得令!”

    小三儿依旧是笑嘻嘻的,熟稔的从身上取出一个小墓碑……咳咳,小木杯。

    接着走到打好的木桶前,依次舀了一小杯,尽数喝入口中。(防杠附上论文10.15986/j.1008-7192.2020.02.003,日常生活视域下的北宋东京(汴梁)城市空间研究,其中有谈到权贵阶级的饮水习惯,需要打水的下人试水无毒才能进行运送)

    待小三儿将二十桶水尽数尝试过后,月莲方才点点头。

    走到墙角边上的一根石柱旁,掏出了一把钥匙。

    徐云这才注意到,庭院墙角的位置上立着三根长方体石柱,高度大约半米、边长大约三十厘米。

    每根石柱的左侧中部,赫然存在着一个钥匙孔。

    随后月莲将钥匙插入其中,轻轻一扭。

    石柱顶部便像是电饭煲的锅盖似的轻轻扬起,露出了内部中空的管道。

    接着小三儿对徐云打了个眼色:

    “王麻子,莫要多言,倒水吧。”

    说着他便提起一桶水,走到石柱边往内倒了起来。

    徐云愣了两秒钟,连忙也跟着照做起来。

    小三儿的一桶水很快倒完,徐云立刻便接替了上去,态度看上去非常积极。

    不过手上的动作虽然麻利,他的心中却有一股疑惑散之不去:

    很明显。

    这根石柱的管道应该通向某个蓄水池,以此来省去人力提桶往来的麻烦。

    可问题是倒水容易,这水是怎么流向的蓄水池?

    徐云的立体感官很敏锐,他可以肯定,石柱的最深处就是地面,一个标准的l型。

    也就是不存在石柱底端高于地面、管道利用高度差运输水源的情况——实际上,这种方式也没多少可行性,因为水井距离主房的直线距离恐怕有近百米,几十厘米高度的斜坡想要延长到这种距离,花费的成本足够人力送水几十年了。

    斜下打洞亦是同理:

    这种年代背景下,浅层打通一个平行管道不算太难,但斜下打洞的成本可就高了去了。

    可如果石柱管道与地面平行的话,另一头又是怎么接的水呢?

    足足百米长的平行管道,哪怕是二十桶水全部倒下去,能在另一头接收到的流量也注定不会太多。

    压水井原理倒是有可能,但百米管道靠压水井的单向阀原理嘛……

    还是那句话,成本比单纯的人力送水还要大。

    除非……

    它内部有某种特殊的东西,使其能够在平行的条件下,不怎么费力的、持续性的将水引到主房……

    第106章 宋朝的早餐

    水井边。

    看着被倒入的井水尽数顺着石柱内的管道飞速流光,徐云脸上的表情愈发的凝重了起来。

    作为理工汪,他怎能不知道这个现象究竟代表着什么?

    很明显。

    管道的中部或者另一头,必然有些某种环节在产生着吸力。

    不过考虑到现场有月莲这个丫鬟监工存在,徐云只能先将脑海中的诸多想法暂时搁置,跟着张三开始灌起了水。

    苏府的东厢房是客房,如今没有住人。

    因此两人的任务相对要清闲一点儿,只要把主房与西厢房的用水给填满就行了。

    过了大概一刻多钟。

    二十桶水全部倒灌完毕。

    月莲重新盖上石柱的盖子,确认牢固后上了锁,对小三儿和徐云道:

    “好了,三哥儿,王林,你们可以去用晨食了。”

    “好耶!”

    小三儿愉快的一拍手,对着徐云道:

    “王麻子,快走快走,吃饭去喽!”

    徐云见状只好跟上。

    随后在小三儿的带领下,二人穿过几道院墙,到了南厢左傍的一间小棚里。

    这间小棚面积大概有两百来平米,内中放着几张木头桌椅,棚顶做了一些防雨挡风的措施。

    当徐云二人抵达现场时,棚内已经有不少仆役在用起了晨食。

    晨食,又叫朝食。

    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早饭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。

    自商朝开始,截止到唐宋之前,古人一天大多都只吃两顿饭:

    一顿是上午七到九点的‘大食’,另一顿则是三到五点的‘小食’。

    等到了唐宋——尤其是宋朝后,一日三餐的习惯逐渐开始出现。

    其中有部分原因和经济有关,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宋朝开始解了宵禁,夜市文化开始盛行。

    如今像在苏府这样的大院落里,主家成员的早餐一般都是仆役去酒楼购置的成品——像昨天徐云出现之前,老都管便是在分配今天早餐的购置事项。

    要是喜欢开盲盒的家族成员则会去街上逛逛,如今汴京街头的商贩之多,在《清明上河图》中便可见一般。

    唯独像小三儿、永柱以及徐云这种住在南厢的仆役,大早上院内伙房才会开火,做些食物当做早餐填肚子。

    在徐云的印象中,仆役其实是个非常具有约束性的词汇。

    谈到仆役二字,基本上离不开麻木、生活所迫、看不见希望之类的定语。

    严格一点来说,甚至可能和人权挂钩。

    主人随意打骂,打死了就花点钱打点一番,甚至干脆不花钱、趁着夜色送到城外的乱坟岗一丢。

    一条人命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陨在了历史长河里。

    但在这间棚铺之内,徐云见到的仆役无论男女不说满脸幸福洋溢吧,至少不会眼神空洞或者愁眉紧锁。

    整体的精神面貌,带着一股积极向上的自发气息。

    这种精气神不是强颜欢笑,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。

    随后徐云跟着张三来到棚铺的另一侧,这里摆着由几张桌子拼接成的食物台。

    主食有馒头——这时候叫做蒸饼、包子、炊饼、米粥等等。

    配菜则有酱菜、鸡碎、肉咸豉、枣塔云云。

    同时徐云海很惊讶的发现,无论是米粥还是配菜之中,都可以明显的看到不少肉粒。

    见他盯着食物挪不开眼,一旁的张三便补充道:

    “王麻子,府内的仆役分成青、代、立、伊四类,每类仆役的月钱和餐食尽皆不同。

    例如我是代仆,晨食可点三样主食加两碟小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