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书屋 - 历史小说 - 问鼎十国在线阅读 - 第715章

第715章

    在宋朝因为赵匡胤对文臣的妥协,加上杯酒释兵权的举动,庙堂上已经没有能够与文官抗衡的武臣了。

    吸取教训的罗幼度自然不会重蹈覆辙,武臣是有说话的权力的,也有跟文臣吵架的资格。

    不过就是常输而已。

    动手是武臣的强项,动嘴真不是满身文臣的对手。

    但是该上的时候,武臣丝毫不怂。

    韩令坤道:“窦相公此言差矣,于南海组建水师是为了稳固整个南海的局势,将朝廷的威势散布出去,可以有效地避免兵祸,震慑宵小。防范于未然,避免我军日后为了南方兵事而分心。”

    罗幼度暗暗点头,韩令坤说的有几分道理,但这道理差了一些。

    果然没有潘美在,武臣这方面的战斗力要差上不止一点。

    韩令坤这话音方落,薛居正立刻道:“殿帅此言差矣,若是因为南海的一些盗匪,完全无须朝廷亲自动手。只要派遣一使者前往占城国知会一声,保管占城国立刻派兵维护南海秩序,根本无须朝廷动手。”

    薛居正是礼部的人,常与他国使者往来。

    占城国物产极为丰富,但缺乏高端工艺,奢侈品方面很依赖中原。

    与中原的关系极好。

    占城国实力弱小,但在此刻的东南亚还是有一定威势的,统治着旧州、乌丽、日丽、乌马、拔弄等属国,让他们去攻略别国,或许没有那个实力,但是打一些海盗,绰绰有余。

    韩令坤一时间不知怎么回怼。

    曹彬见状出班道:“臣以为自身强才是硬道理,南海诸国一直以来对于我们中原都是名义上的尊重,除了进贡。我中原对于他们,并未有实际上的影响力,反倒是西方的船队,将他们的文化向南海诸国传播。如此局面,便是因为我们不重视南海之故。”

    看得出来,曹彬是下了一点功夫的。

    魏仁浦这时也站了出来,说道:“臣以为事有轻重缓急,南海诸国,实力弱小,不值得朝廷如此对待。反之东北契丹方才是我朝大敌,心腹之患。现今他们已经出兵高丽,意图明确。趁着我军无力北伐的时候,剪除后患。此时耗费巨额军饷扩充南海实力,实在是本末倒置。”

    窦仪说的是民生,魏仁浦此时说的就是大局。

    石守信忍不住道:“那也不见得你们在北疆有什么作为。”

    魏仁浦都懒得回嘴。

    宋琪这时也道:“陛下,南海海贼不成气候,从潘都督传来的消息来看,他们劫掠的皆是小商小贩,真正大规模商队,他们不敢动手,与我朝经济并无大的影响。地方官员留心,加上占城国配合,不足为惧。”

    这就是从现实入手了。

    三位宰相分别从民生、大局、现实入手,明显是有备而来。

    反观武臣这群渣渣,除了曹彬说了点东西,完全没有抵抗能力。

    唉!

    这也不怪他们,本来这群人就不喜欢动脑。

    加上这个时代人对于南海确实不太了解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大陆性质的国家,对于航海疏于认识。

    无从辩驳。

    罗幼度捋了捋自己蓄的小胡须,知道想要逆转局面,还得使用杀手锏,他瞄了赵普一眼。

    赵普心领神会,作为宰相团的一员,再次在背后捅起了刀子。

    “臣以为窦相公、薛相公、宋相公说的皆有道理,但是臣以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陛下对于凉陇局面的一句以诸夏利益为上,臣深以为然。我中原朝廷可为四方之主,庇佑带领属国走向富强。然一切都须建立于诸夏利益之上,而非为了所谓天朝上国之虚名,而放弃实利。”

    “南海诸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,盛产粮食。我们江南自诩鱼米之乡,稻米一年两熟,可他们却能一年三熟,且产量远胜我中原。若我们能让整个南海诸国为我们中原种地,中原未来将无惧任何天灾,天下百姓皆能吃饱穿暖。这是何等利国利民之举……”

    赵普一番话说的顿挫抑扬,极具效果。

    窦仪、薛居正、魏仁浦、宋琪等人脸色都为之一变。

    他们这类人对于开疆扩土并没有很大的欲望,民生才是他们向往的东西。

    济世安民是他们最求的目标,说简单的就是让天下百姓吃饱穿暖。

    赵普这一刀子无疑捅在了他们的软肋。

    只是这得在中原百姓跟南海诸国百姓中做个选择。

    第一百一十七章 偷跑

    窦仪瞄了赵普一眼,这家伙又将难题甩给他们了。

    历史上赵普的地位远在窦仪之上,引得了赵普的忌惮,多次排挤打压。

    两人关系并不友好。

    现在因滁州变故,赵普受难,窦仪大义举荐,两人关系一直不错。

    只是赵普时不时的在他背后捅刀子,让他无比难受。

    赵普不是一般人,他眼光毒辣,混迹在宰相团里。以至于宰相们的底线弱点都给他掌握的一清二楚,要不不反水,一反水就直击要害。

    宰相团反对在南海组建水军的原因就是民生问题。

    随着岭南的归附,自唐朝以后,全新的大一统王朝已经诞生。

    毋庸置疑,在他人铆足心思要于青史上留下一字半字的时候,他们这几个身居宰相位的大臣,无一例外都要写入史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