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八章:盛苑小课堂
“要是不挑人品,那有才者更多,您敢用不?” 盛苑微扬着小脑袋反问之后,又说:“再者,何为儿女有才?莫不是非得当官才是成才?只要对朝堂、对百姓有用,那不就是人才!哪怕是种田,只要种好了,也是人才啊。” 姜怀谦本来是逗孩子的,可是这逗着逗着逗到最后,反而让这孩子给说的无言以对。 他摇摇头,一边拨楞盛苑脑袋上的小揪揪,一边笑着说:“就算你说的对,也不能保证谁都可以教好孩子啊!我们要给人才多些宽待,对不对?再说了,你以为谁家的小孩儿都像你似的,那么聪明伶俐?小脑袋转的那么快,也不知怎么长的!” 他这话盛苑就当是夸奖了,摆摆小胖手,不谦虚的表示:“哎呀,人家也没有那么优秀啦,随便长长就这样哩!” “哈哈哈!”承元帝从来没见过哪家小孩儿这样活泼可爱,盛苑这股伶俐劲儿让他看得很是眼热,一边儿笑还一边儿感叹,怎么就不是自家娃娃呢? 姜怀谦哭笑不得的捏捏她小腿儿:“真当是夸奖啊!” “哼!”盛苑傲娇的晃晃头,看起来挺自信。 “好吧,好吧!就当我夸奖你好了。那……聪明的小女郎,你来说说吧,要是官员极为优秀,可就是教不好孩子,该怎么办呢?为此放弃这个官员?” 姜怀谦让这小丫头给杠的也上了头,非要看看这小家伙儿能说到何等地步。 不想,这种程度的较真儿,盛苑真就不怕! 这小家伙儿很有气势的一摆手:“这有何难?人都说,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!我听爹爹说过,官场有句话叫非翰林不入内阁,那要是再加上一句非子女成才不入内阁呢?” “你是说许之以利?”姜怀谦心里一动,帮着小家伙儿概括。 哪想盛苑不在意的摆摆手:“这样说也成,不管哪种好处,只要将子女成才作为家长升官的必要条件,那他们肯定都会在子女教育上上心的。” 见她说的很有把握,姜怀谦的心眼儿转动起来,他摸了摸下巴,问她:“苑姐儿啊,小孩子不好说大话哦!咱大人说话还不敢说满呢,你怎么就敢这样笃定?” 秦皇后和承元帝闻言,也默契的看向小丫头,想听听这个能说会道的小孩儿怎么说。 “才不是说大话!我能这样肯定,是因为我有体验哒!”盛苑腰板儿一挺,本就圆溜溜的大眼睛睁的更圆。 “你还有体会?!”屋里仨大人闻言,忍不住笑起来。 好吧,小小个粉团子竟然一本正经的说自己有生活体会,怎能不好笑? “我说的是真哒!”盛苑以为他们不信,急的挠挠耳朵,“我家二伯母就是这样!” 事实证明,小孩子打算据以力争的时候,府里的秘闻,只要是知道的,真都能给你撂出来。 咳咳,意识到这点儿,承元帝、秦皇后和太子不约而同的安静下来,打算洗耳恭听。 盛苑还挺满意听众的态度,小脑袋点了点:“我二伯家的四哥哥是他们那房的长子,故而二伯对四哥哥在学业上很有要求。 可是二伯母只有这么个儿子,生怕他累到,只要四哥哥撒娇,她就拦着二伯不让教育。 如此这样,时间久了,四哥哥就不喜学业,成天懒散逃学,根本学不进去!连篇简单的文章都记不下来!可因有二伯母帮着,二伯虽不满却也没辙。 我祖父和常夫人都认为四哥哥就不是学文的料儿,琢磨着干脆让他专心习武算了。只是二伯不甘心,二伯母觉得习武更苦,更不舍得。 直到有次旬考之后,夫子拿着四哥哥的试卷找到二伯,跟他说要是四哥哥再学不下去,那就不用学了,科举指定没戏! 还让二伯要不然就另请高明,要不然就给四哥哥另找出路。” 小家伙儿像模像样的娓娓道来,说到这儿还抖搂抖搂俩胖爪子,投入感情的叹口气: “这次,二伯大概是真生气了,他都没搭理四哥哥,就直接找到二伯母,放出狠话,说若是四哥哥真不争气就算了,左右他还有俩儿子呢,好好儿培养,将来未必没有前途! 可有一样儿要说好了,要是这样的话,二伯母现在就要为四哥哥打算,因为日后家产是没他份儿的。等到四哥哥长成大人,就让他出府自立门户,算是提前分家,二伯母到时候也跟着四哥哥出府就是! 二伯说完,也不理二伯母,径自出府去了。 之后……您们猜,怎么样了?” 盛苑跟讲故事似的,说到关键点竟然顿住了,表情丰富的看看听众,卖起了关子。 “哦?后来怎么样了?”承元帝很给面子的接话。 秦皇后也配合着好奇的问:“这可真不知道,还得咱们苑姐儿说呢!” 太子姜怀谦却不像话的挠着她小膝盖“威胁”:“快说!快说!不说挠痒痒哦!” 盛苑咯咯咯的笑着躲开他偷袭的大手,赶紧说:“从那儿开始,二伯就不对四哥哥严格要求了,可是二伯母却从那时起再不溺爱他,每天天不亮就叫四哥哥学习,写大字做文章她都陪伴在旁,要是四哥哥不听话,那么老大的棍子诶,真就啪啪的打!” 她说着,小手儿夸张的比划了一下。 姜怀谦看的直翻眼,心说,这小家伙儿可真夸张!那么粗的棍子,还能叫棍子?那不就是柱子! 盛苑可不知道太子表叔的腹诽,还跟那儿叭叭说呢:“我爹说,现在四哥哥的学业进步可大了,而且他再不敢随意逃课不写作业!,就连一手的字也规矩许多! 可见,没有教不好的孩子,只有下不去狠心或者不上心的大人! 再溺爱的家长退无可退,也会挥舞着棍子让孩子奋起直追哒!” 小家伙儿说到最后,还来了个总结。 老实说,真挺到位的。 不过整个故事说下来,承元帝、秦皇后、太子,却不约而同的发现了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