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书屋 - 历史小说 - 堡宗别闹在线阅读 - 第二百六十四章 景泰十八年

第二百六十四章 景泰十八年

    景泰十七年的寒冬,关外诸部,包括女真在内,都过得分外凄凉,饿死冻死了不少,而国内因为早有准备,几乎影响不大。

    内外对比下,大明腹黑的看着热闹,觉得景泰十七年的冬天过得格外愉快!

    连哈密都喜滋滋的看着关外挨饿受冻。

    嗯,京畿朝堂也有倾轧。

    大多是臣子之间的勾心斗角。

    皇权与群臣之间,关系融洽得让人意外,除了让户部拿钱时陈循会装死,其他事情,只要朱祁钰和朱见济有要求,朝堂各部都会全力配合。

    最终在年关之前,朱见济两父子达到了最初的理想。

    兵权在握!

    团营、亲军二十六卫、五军都督府的地方卫所,但凡是属于大明军队,所有武将的任免权,皆由乾清殿圣裁。

    三大军事势力的军饷、军马调发,也需乾清殿朱批。

    兵部尚书、五军都督府再无调兵之权。

    此举落实下来后,朱祁钰终于可以睡安稳觉了。

    今后不论是谁,都没办法起兵作乱。

    从景泰元年开始,足足经历了十七年,朱祁钰趁着好大儿的东风,终于解决了这个心腹隐患,大明天子再次成为这个天下真正意义上的主人。

    转眼已是景泰十八年。

    因为太子殿下又要亲征,朝堂各部门运转下,一应物资早就准备好,只不过之前大明海上战略的收缩,导致可调用的水师战舰不多。

    倒也还行,运送东宫幼军过海峡登陆台湾问题不大。

    所有调用战舰,都先调到登州卫,东宫幼军春节之后便开赴登州卫,担心士卒出现晕船之类的水土不服,提前进行一个月的海上操练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也让幼军熟悉海战,担心穿海峡时遇到海盗。

    其实想多了。

    朝堂九卿,尤其是兵部尚书于谦,绝不会让大明太子出意外。

    东宫幼军出征,几乎大明一半以上的水师战舰和水师士卒,到时候都会抽调到福建广东一带的海域,海盗会不长眼么。

    只不过怕动静太大,被台湾那边察觉。

    所以迟迟按兵不动。

    但饶是如此,大明水师在登州卫海域的动作,还是把朝鲜和日本吓了个够呛,以为大明要对他俩采取军事行动。

    景泰十八年上元节后,出了两件大事。

    一是大明朝廷布告天下,开海禁,但我中华儿女,只要有能力,皆可到户部新增设部门“海运司”在沿海诸港口的办事处登记,可组建商队进行海外贸易,并由海运司派人监督、核查运送出海进行贸易的货物,造册送至户部“海税司”,由海税司进行海贸归来后的利润清点、核算,按照比例收取一定赋税。

    此事由地方都察院行监督之权。

    这个改革一出来,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    之前朝堂中枢和他们背后的地方士族,虽然他们中的一些士族被太子殿下抢劫了一百万两之巨,但他们已经有出海的经验和实力,可以继续进行海外贸易,被太子殿下白白洗劫去的钱,可以再赚回来。

    所以最终屈服于皇权,同意开海,要不然可以拿太祖的海禁祖制说话,和朱祁钰两父子在开海一事上争上几年,搞不好出现个刘大夏也说不准。

    结果朝廷的布告一出来,要收税。

    而且是阶梯收税!

    十万利润以下,收两成。

    十万到十五万间利润,收两成半。

    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的利润,收三成的赋税。

    二十万到二十五万间的利润,收三成半的赋税。

    二十五万以上的利润,收四成。

    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抢钱!

    之前大家也想过要收税,但没想到这么重,更没想到,这个收税不由地方负责,而是由户部成立个直辖部门海税司来负责。

    赋税直接充入国库!

    这意味着地方士族想要的猫腻也没了。

    于是乎,作为士族利益发言人的朝堂上的文官集团,甚至包括大部分的武将勋贵集团,都开始就此事频繁上奏。

    朱祁钰一律留中。

    他也愁。

    这个税收政策不是他定下来的,是太子的意思。

    早就预料到朝臣会反弹。

    所以交待了朱祁钰,但有朝臣就此事上奏,皆留中不发,若是在大朝会上有人提及,那就装聋作哑,所以近些日子的大朝会上可以看见很奇葩的一幕。

    奉天殿上,一群文武百官就开海赋税的事情上奏,然后附议的一大堆。

    可坐在龙椅上的那位像个雕塑。

    任你怎么说,就是不吱声,大不了就安静的熬到散朝。

    最后基本上都是九卿出来化解尴尬。

    关于赋税一事,九卿态度明确。

    尤其户部陈循,那是一万个支持,作为大明的户部尚书,他太清楚大明的财政了,怎一个穷字了得,如果开海赋税一收,户部国库一年至少可以多个几百万两的收入。

    这是好事。

    尽管陈循背后的家族也带话请他上奏,可陈循哪会不知轻重。

    其余九卿,差不多都和陈循一样。

    都已经布告天下了,反对有用么?

    再说了,作为九卿,更理解国家的难处,现在太子殿下这一手,可以从根源上改变大明穷了近百年的现况,何乐不为。

    但有一个人例外。

    刑部尚书陈汝言。

    这位尚书一直是反对开海赋税过重的中坚力量,在这一次君臣博弈中,拉拢了不少人心,在各种造势下,俨然成了文官集团之首。

    朝堂在博弈,朝廷的布告已经生效。

    和朝中有人的豪门士族不同,国内那些衰微的士族,以及地位从古至今就一直低下的商贾们知道朝廷的这个政策后,那叫一个欢欣鼓舞。

    朝堂博弈他们没资格掺和。

    赶紧趁着政策下来,先搞几次海外贸易再说。

    至于赋税……

    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允许海贸规模太大,单次利润都在十万以下,上缴两成的赋税,收益依然能有上万甚至数万两,大赚啊。

    于是京畿的奉天殿还在旷日持久的对峙时,沿海的民间商贸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。

    第二件大事,于谦请辞。

    男做进女做满,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的于少保,在景泰十八年五月份,将举办他的七十大寿寿宴,而人活七十古来稀。

    于谦老了。

    加上近来因为开海赋税,君臣博弈时,文官集团总是有意无意的将于谦挟裹在内,希望他能为大家说话。

    于谦心累。

    陛下仁厚、勤政,太子强势、睿智。

    如此搭档,于谦也放心。

    索性请辞。

    朱祁钰一听于谦请辞,高兴的很,结果没高兴到几个小时,得知消息的朱见济从军研院匆忙赶回乾清殿,不容置疑的说,不同意于谦请辞。

    朱祁钰顿时就不乐意了。

    两父子又开始互怼。

    /105/105805/284916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