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书屋 - 历史小说 - 大宋文魁在线阅读 - 第689章 富弼的面子

第689章 富弼的面子

    如果当初庞籍接受了张唐卿的橄榄枝,他可能不会处在这么尴尬的位置上,如今,范仲淹走了,谁还能支持他进入政事堂?

    庞籍再想进入枢密院,已经不可能了,哪怕庞籍是文官中最能打仗的存在,也不可能了,张唐卿不可能把一个和他不是一条心,甚至一个把官位看的非常重的人招揽进枢密院。

    而张唐卿再次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。

    宋守约倒是很合适,但宋守约没有几年就要致仕了。

    薛奎?算了吧,也没几年好混了。

    张唐卿悲哀的发现,他手里的人,要么太年轻,要么都是要致仕之人。

    富弼站在鸿胪寺门口,看到张唐卿过来了,笑着问道:“怎么,庞大人没请您喝一杯?”

    “你怎么知道?”

    “能让庞籍站在樊楼门口相等的人,除了政事堂的几位,只剩下了你张唐卿张明峻了。”

    “呵呵,怎么的?你也在等我?”

    富弼笑道:“总是瞒不过你。”

    “走吧,去枢密院喝一杯?”

    “也好,鸿胪寺到处都是窟窿,咱们说几句话,瞬间就能传遍开封府,还是你枢密院安全一些。”

    张唐卿笑道:“你不是想求官吧?先说好,你要想求官,就去找吕相公,本官做不了主。”

    “呵呵,你枢密院的主,你能做吧?”

    “枢密院?不是吧,难不成你看上了枢密副使?”

    富弼脸色一下变得通红,“瞎说什么呢,我才正四品,怎么可能会看着从二品的枢密副使?”

    两人边走边说。

    “那你想要什么官?”

    枢密院里,张唐卿能做主的文官职位不多,只剩下了承旨司的几个位置,能让富弼看上的,不可能是副都承旨或者检详文字以下,只可能是都承旨。

    “下官和刘直方大人是老相识了,刘直方大人还有两年致仕,但最近枢密院的事情忽然增加了很多,他自感有点吃力,可又受你恩惠颇多,实在不好意思跟你开口想换个岗位的想法,所以……”,富弼说完,嘿嘿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感情这俩人私下勾兑好了。

    上一次,张唐卿就看到刘直方在雪地里小跑,对一个六十好几的老人来说,确实有点为难他了。

    再说了,承旨司的职责发生了很大很大的变化,在原来的基础上,又增加了情报、参谋、人事等等职责,刘直方的学识,决定了他抓不住这么多业务。

    换掉刘直方,确实比较符合张唐卿的心意。

    张唐卿倒是觉得富弼是个很好的人选,首先,富弼不是那种只会吟诗作赋的人,其次,承旨司两大职责,一是武将任命,承旨司要和审官院联合行文,富弼和韩琦的关系摆在这,很多事比较好操作。

    二是情报,而富弼自从中进士,就在鸿胪寺里打转,对辽国、西夏都很熟悉,是个很好的情报头子。

    至于参谋这方面,有这么多军中宿将在,不会牵扯富弼过多的精力。

    “回去准备一下,明天我跟徐大人碰个头。”

    富弼没想到事情办的这么轻松,还有点不大相信,“张相,您这就同意了?”

    “你富弼富彦国张口了,我好意思拒绝?”

    “我的面子这么大?”

    “对,你的面子很大很大。”

    富弼郑重的施了一礼,“下官谢张相公栽培。”

    “其实,跳出鸿胪寺对你有好处,鸿胪寺再往上,就是礼部的左右侍郎,这一关不好过。”

    “下官也是这样认为的,等忙完了张相公的事情,下官还想着去地方上历练历练呢。”

    张唐卿好奇的问道:“你为何想去地方?很多人都不喜欢出京。”

    “张相,未来二十年,大宋以张相马首是瞻,好像您特别看重地方官履历。”

    “哈哈,彦国兄,以后这话休要再提。”

    “是,下官谨记。”

    回到枢密院,张唐卿和刘直方聊了聊,刘直方六十八岁的年龄,实在跟不上枢密院的变化,精神上和体力上都已经达到了极限,所以,刘直方扭扭捏捏的同意调去鸿胪寺任寺卿。

    吕夷简对于枢密院的官职任命,一向是大开绿灯,再加上韩琦从旁配合,过了三日功夫,富弼就正式成为了承旨司都承旨。

   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再也不复历史原本的模样。

    军事改革,从开封开始,逐渐向边军推广。

    薛奎带着姚宝、种世衡等武将,已经制定完成了新的训练大纲和指挥体系建设。

    李纲带着两位副都检点,天天蹲在军器监内,和吕正臣商量如何更加完美的建造钢铁龙骨军舰。

    在吕正臣解决了钢铁龙骨一体浇筑的方法后,军器监主簿杨悦,也拿出了自家的家传绝学,在钢铁龙骨上,铺设了护板。

    不过,这艘战舰是按照海船的要求建造,为了配合试水试验,赵祯从内库拿出了一百万贯,用以加深金明池,疏通河道。

    只不过,伴随着金明池的修整,赵祯在旁边多建了几个宫殿而已。

    也不是没有台谏官上本反对赵祯耗费民脂民膏建造宫殿,不过大家都当个笑话来听。

    尤其是普通百姓,更是朝着上本的御史家中吐唾沫,皇帝陛下体恤民力,不肯耗费三司钱财建宫殿,也不肯征发徭役,已经是非常仁慈的皇帝了,人家自掏腰包,你还要反对?什么东西。

    景祐三年九月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秋天的味道。

    范仲淹离京,没有改变开封府的节奏。

    百官忽然发现,范仲淹离京后,朝廷里面扯皮的事情少了很多,好像政务顺畅了不少。

    只不过,范仲淹在任时的一些政策,被调整了不少。

    很多人寄希望于张唐卿能和吕夷简对抗对抗,让张党彻底走上历史的舞台。

    但张唐卿却选择了合作。

    宋绶向张唐卿伸出了橄榄枝,张唐卿一笑置之。

    吕夷简试探性的,想把银州知州重新调整为京官,薛奎上本反对了一次,吕夷简瞬间偃旗息鼓。

    在几次摩擦之后,吕夷简和张唐卿找到了某种平衡,那就是总体保持现状,适度调整。骑驴的大宋文魁